人类的历史,其实是按材料来分的一刻专访

苯丁酸氮芥说明书 http://m.39.net/pf/a_5231270.html

杨锐: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

人类的历史,其实是按材料来分的?从石器时代、工业革命到现在的硅时代,材料早已渗透到日常生活。上海科技大学的杨锐教授致力于钛合金研究,让钛在医疗、机械、航天领域都发挥了极大作用。请听他在

一刻talks《了不起的好奇心

科学侠》中的分享。

文章共字,阅读需要9分钟

杨锐:我叫杨锐,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,具体来说是钛合金研究。钛合金是相对年轻的一种金属,从年到现在大概有60、70年的历史了。我们一般讲钢是第一金属,铝是第二金属,钛是第三金属。钛的特点是重量比较轻,强度比较高,有时候还能在高温环境下用。所以一般在航空航天领域用得比较多,比如发动机里面。因为它耐腐蚀,比不锈钢还耐腐蚀,一般也可以在海洋里面用。所以钛的用途还是比较重要,比较广泛的。

我在英国做博士后的时候,独自研究过一种典型的金属间化合物,就是金和铜混在一块儿的叫金属间化合物。我在大学学的专业是发电厂材料,我小时候下放的时候,在农村没有电,觉得电比较神奇,所以大学学的是发电厂用的材料。我们知道当时火力发电厂,像烧煤的发电厂用大量的高温材料。发电厂是用煤把水加热成水蒸气,靠水蒸气来推动发电机。水蒸气温度比较高,材料的使用环境比较苛刻,长期在高温下用,里面还有压力,管道就像高温容器一样,搞不好就容易出事。发动机这些动力都需要用高温材料,所以我是从高温材料慢慢接触到航空发动机,读研究生的时候,因为航空发动机在天上飞,所以不能用钢,要用钛合金这类轻质高温材料,所以我是从这儿转到做钛合金材料的。

一般人类历史,基本上是按材料来分的。比如我们最老的是石器时代,就是在公元前年到年。在公元前年到年应该是铜器时代,青铜,我们现在看到的鼎这类东西,周朝的,都是青铜作的。再往后一直到公元后年是铁器时代,终于有了铁了,铁的强度高一些。但是我们看到最近,就是中世纪了,变化不大,我们国家是农业社会变化更不大。再就是到年左右,第一次工业革命,英国开始的,钢铁、钢出来了。钢跟铁有什么区别呢?钢就是在铁里面加点碳,又加了不同的元素,刚才讲了跟炒菜一样,不断试新的成分,它的强度提高很多,韧性也提高了,用来造大桥,造铁路。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。第二次工业革命,代表性的电出来了。电要传导,铜和铝的导电性比较好,刚才说的第二金属也出来了。钛是航空航天用的,它是年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来的新金属。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有大规模的民用飞机,大家飞行旅行,到欧洲也就10个小时。我们看年集成电路出来之后,我们现在有计算机信息行业,因为用硅,就进入了硅时代,到现在还没结束。所以人类,从过去的五千年,你完全可以用几种材料,来概括每个时代的标志。硅到啥时候结束呢?硅现在已经快接近极限了,到下一步可能没有一种单一的元素了,可能几种元素混合起来共同作为一个时代的基础,可能在未来的两三百年。

我们国家钛的储量是世界第一,所以在我们国家推广应用钛还是十分必要的。钛有一个好处,它跟人体是比较相容的,是最相容的一种金属。因为钛的强度高,重量轻,所以一般像我们的腿骨,如果运动或者是车祸受了损伤,里面都是用钛合金的。像老年人,骨质疏松、髋关节都是用钛合金来做的,所以钛是跟人的生命、生活紧密相关的一种金属,这是根据用途来说的。一般来讲,我们天上飞的东西总是越轻越好,因为钛的比重较小,所以总是希望用它来代替一些更重的,像钢,像一些高温材料。同时,如果一种材料强度越高,零件重量就会越轻,那么它就可以做得越薄。所以我们总是希望提高强度,希望用到更高的温度,但是这都是有难度的。温度高了之后,可靠性就差一些,所以怎么解决这些矛盾,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。航空航天的研发周期是比较长的,所以突破也是比较慢的,但是一旦有突破,它的效益还是比较好的。

比如钛合金里面,我们现在希望把它做得更轻。有一种钛合金加一半的铝,一半的钛,就形成一种前面说到的金属间化合物。咱们中学都学过离子键,共价键,这就是有点带共价键性质的钛铝,它的比重比钛还低,像钛的比重大概是4.5,一般钢的比重大概是8以上。那么钛铝的比重只有4,所以就更轻。钛铝同时耐温度更高,所以如果能用钛铝再来替换普通的钛合金,发动机就可以有更大推力,重量也更轻。换句话说,就是飞机可以跑得更快,耗油量会更小。我们现在讲排放这些,就会减少,它对环境的冲击会更小。我们现在旅行大量坐飞机,排放量还是比较大的,如果能把排放量降下来,对保护环境也是很大的贡献。

我们国家现在要发射空间站,要登月,这就需要大推力的火箭,这里面最关键的是发动机。我们看火箭那么大,现在登月为了环保,就不能用以前的老发动机,老发动机推力也不够。那么新的发动机,要么是液氧煤油发动机,要么是液氢液氧发动机,这两种发动机配合起来,才能做成大推力的发动机。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火箭有那么大的体积,它里面90%装的是液态燃料,下面就是发动机。为了上天,需要有一个泵,把液态燃料打到发动机这儿,打得越快,燃烧就越快,推力就越大。泵的关键是涡轮,涡轮材料以前国内做不出来,后来让我们做,我们当时还不知道怎么做。应该说,我们的一个设备大概是年左右买的,买回来之后不知道干什么用。当时又没有房子装,还要重新盖房子,盖了五年,才把设备装上。装上了又没有人做这个事情,所以我的一个学生毕业之后,跑到福特汽车厂工作。后来他一听说这个设备装好了,他又跑回来了,跑回来做这个事。正好我们接到这个任务,就让他做这个事情了。一年半之内这个事情做出来了。所以我们觉得,我们花了很短的时间,也是事先没料到的一个事情,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破之后,我们国家的长征五号上天了。年11月份上天的,今年可能还有两次发射,所以这是我们觉得比较自豪的一个科研项目,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。

我是学工科的。对于美,我个人感觉,它是动态的,同时也是个性的体验。每个人看到的美不一样,同一个美你看一遍感觉很美,看多了就麻木了,这就是所谓的审美疲劳。那么我想科学家创新之美在于他总是第一个看到,非常激动,所以很震撼,一个东西看多了自然就平淡了,所以我觉得这是创新之美根本的体现。我们第一个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事物,第一个发现一个独特现象,你会感觉非常激动,非常振奋,这是科学家创新最大的动力之一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dk/6562.html